天气预报:
更多 通知公告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知识 > 正文
党建知识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应有理念
时间:2008-06-02   点击: 来源:   管理员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应有理念

郭广银

人类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日益深切地感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愈来愈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新世纪的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无可比拟的基础性作用。为着迎接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就势所必然,而高等教育无疑应当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进入新世纪,面临着新形势,承担着新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高等教育,无疑是值得每一个从事和关心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人们认真思索的重大课题。这里,我想结合南京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几点思考和认识。

一、人文与科学的交融

所谓人文与科学的交融,是指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应当具有传播、发展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科学品格,而且应当具有体现和引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理想的人文精神,从而将科学品格和人文精神有机交融在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强调人文与科学的交融,贯穿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始终。早在上个世纪初叶,作为我校的前身之一的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就提出了"人文与科学平衡、专才与通才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际与国内平衡、学术与事功平衡"的办学理念。七十年代末,我校老校长匡亚明教授明确指出,一个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空气、高度的学术空气、高度的文明空气、高度的文娱体育空气",这四种"空气"中同样包含着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办学理念。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界之所以一直强调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办学理念,这首先是由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关系所决定的。在整个人类知识大厦中,人文知识侧重于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侧重于求真,而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则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整体。所以说割裂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联系,二者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从而整个人类知识也就无法协调共进。其次,这是由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人文修养与科学修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人文修养侧重于修内,它意在追求个体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科学修养侧重于修外,它意在掌握自然和社会知识从而取得立足社会的本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只有两个修养全面发展,才能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品格,而且要重视锻造他们的人文精神,从而在办学过程中将人文与科学更加有机地交融起来。

进入新世纪,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强调人文与科学交融的理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际范围里来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呈加速发展的态势,而人文精神则趋于萎缩,甚至有人惊呼我们正处于人文精神大幅失落的时代。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科学品格与人文精神的平衡被打破,从而有可能使得科学的发展偏离正确的轨道,使得科学发展的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从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科发展中重理轻文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而在文科的发展中又往往重视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轻视人文学科的发展;而人文学科的发展又往往重视作为学科的"人文",不太注意把人文作为一种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精神来加以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不协调发展依然相当突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状况,都要求我们在新世纪必须将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办学理念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为着促进人文与科学的交融,这些年我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说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求理科的学生必须选修8个学分的文科课程,文科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理科课程。与此同时,在全校常年开设140多门文化素质选修课和30多门艺术类选修课程,作为全校的指定选修课程,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选修其中14个学分的课程。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我们不仅有大量的科学学术报告,而且常年开设文化艺术讲座,开展了融人文与科学为一体的"三术"(技术、学术、艺术)活动。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日益关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理念,在几年前学风大讨论的基础上,今年又有一批中青年学者发出了"以德治学"的倡议。多年高等教育的实践,使我深刻感受到人文与科学交融的极端重要性,新世纪的中国大学不仅应当展示其应有的科学品格,而且更应当展示其应有的人文精神,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重镇。

二、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所谓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是指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应当担负知识传承的使命,而且应当担负知识创新乃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重任。正如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90周年大会上所说:"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应当成为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

知识传授无疑是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因为学校就是为传授普遍性知识而设立的。然而高等教育之所以为"高",它不同于基础教育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要着眼于从分门别类的角度向大学生传授普遍性知识,而且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系统整理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进步文化。所以说,高等教育就不仅简单地完成着知识传授的任务,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着知识传承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是民族文明发展的命脉所在,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上对此应有高度的自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校老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了被誉为20世纪最为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工程的共计200部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现已完成130多部,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事实表明,是否能自觉承担起知识传承的使命,也是决定一个大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衡量高等教育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新的世纪,高等教育不仅要自觉担负起知识传承的使命,而且尤其要担负起知识创新的重任。知识创新之所以应当引起高等教育的高度关注,不仅仅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知识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是因为知识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决定一个民族是否有不竭发展动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就不仅应当成为汇集人类已有知识的知识库,而且应当成为新知识的策源地。应当说,在高等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应当和必须统一的,而且是能够实现统一的。因为知识的创新总是在人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整理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进步文化无疑已经为创新提供了充分而又必要的前提。正是基于传承和创新统一的理念,近年来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以及"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在保持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努力构建学科创新体系。去年,我校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创建"学科特区"模式的尝试,从哈佛大学成建制地引进了一个课题组,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机制,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学科特区"的模式,更好地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从而为尽早实现我校"大部分学科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若干学科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的学科发展目标提供创新性的思路。与此同时,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为中坚力量组成的"江苏发展研究院"也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迄今已举办了13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江苏省委两任省委书记每次必到。这一论坛正是着眼于为江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因而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

值得一提的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还必须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层面,也就是说,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成为人类已有知识的传承者,而且应当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长期以来我们在培养知识的传承者方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于培养知识的创造者却还显得相对滞后。因而在新世纪,高等教育应当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

三、服务与引导的并重

所谓服务与引导的并重,是指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敏锐地把握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努力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事实上,服务与引导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服务到位就有可能促成引导,而引导本身就是一种超前的服务,因而高等教育必须明确地树立起服务与引导并重的理念。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之所以要树立服务和引导并重的理念,是因为高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其发展固然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样,社会的发展也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因而服务和引导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事实上,世界上的许多一流大学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既追求自身的卓越,又积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普林斯顿大学有句名言:"一切为国家服务",就准确表达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

在新的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确立服务与引导并重的办学理念,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正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育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当今世界,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是,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镇,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比如,举世瞩目的硅谷就诞生在斯坦福大学所在地,麻省理工学院被称为马萨诸塞洲的经济救星,以剑桥大学为依托建立的剑桥工业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处于这样的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更应当发挥好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教育服务与引导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可以在多方面大有作为的。当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不仅能以其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而且能够成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道德楷模,这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服务与引导功能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还应当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落实服务与引导并重的理念。比如我校根据自身科研的实际,提出了在保持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应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并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学校相继成立了"微结构科学技术高等研究中心"、"纳米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东部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表面和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几十个应用开发研究机构。与此同时,对科技产业实施"转换体制、突出重点、向外拓展、壮大规模"的调整方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从而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智力型服务四大领域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实践表明,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灌注服务与引导并重的理念反过来也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十分良好的作用。所以说,树立服务与引导并重的办学理念,对高等教育来说决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应当看到,正是在高水平地服务和引导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才有可能壮大学术的力量、形成自身的特色、赢得社会的声誉。

四、国际化与中国式的结合

所谓国际化与中国式的结合,是指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方面应当面向世界办学,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从而能够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应当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体现民族的特色,立足中国的实际,从而能够为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国际化历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因为事实上,正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催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高等教育自其产生之际就是国际化的产物。二十世纪末新世纪初,推进国际化重新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在现阶段人们之所以重提国际化,这固然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有关,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正是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然而,个中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不可能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外,同时世界范围内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决定着任何一国的高等教育如果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就必然会被抛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行列之外。正因为这样,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就必须要有国际化的理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构想概括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

如果说国际化更多地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力图走向世界、一领风骚的豪迈气概,那么中国式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踏实、务实、现实的品格。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既需要国际化,也要有中国式,应当将国际化和中国式有机结合起来。正如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我们发展高等教育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脱离开中国的国情,所以它必须要体现民族的特色、立足中国的实际。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的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忽略了中国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积极健康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真正发挥好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作用。国际化与中国式的结合,应当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比如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既要着眼于国际学术的前沿,又要更多地考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高级人才,又务必应当使他们热爱中国文化、熟悉中国国情、乐于奉献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保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如此等等。

新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将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前进的道路上也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困难。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而科学合理的筹划就显得十分重要,正是基于此,我提出了以上四点思考和认识。

(作者郭广银,女,1951年11月生,现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邮编:210093)



上一条:贯彻

下一条:继续坚持和实践党的思想路线

关闭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21001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915299

服务邮箱:zzhb@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