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教技系教工党支部共有党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比例达70%,博士学位比例接近90%,是一支素质高、凝聚力强、结构合理、特别能战斗的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及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教技支部始终坚持履行支部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以服务师生需求“聚人心”
支部通过创建有温度、有战斗力的组织文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丰富支部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挥党支部工作“聚人心”的作用。在组织支部活动方面,支部根据不同时期支部党员的生活工作需求,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和优势,群策群力,精心设计主题,科学合理地安排支部教育活动。为了解决支部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业建设工作上的困惑,支部组织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院校开展党建交流活动,就支部成员关心的理论学习、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交流活动,支部成员对在专业建设中如何更好的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厚植教育报国的使命感,支部10名党员赴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了学习培训,通过三天的集中学习,支部党员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为了激发集体战胜疫情的正能量,支部以“战疫你我他”-“战疫身边事”为主题,请党员们分享交流故事。每一位党员都分享了身边感人的故事,诠释了党员们的积极投入和努力付出,增强了支部党员战胜恐慌、战胜疫情的决心。
二、
以发挥专业优势“担责任”
支部坚守学术本真,追求务实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国家的重大需求和专业研究探索紧密结合,应对疫情对教育载体的挑战,应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担当。疫情期间,面对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课堂面授”转向“在线教学”的挑战,教技支部发挥学科优势,陈明选教授带领支部成员推出了“高校在线课程设计与实施”系列微课程、在线教学九问九答,帮助广大教师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时掌握在线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方法,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质量与效率,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在我校及全国各大中小学广泛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力。陈明选教授还应邀为山东大学等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小学做公益在线辅导报告十余场,特别是3月3日应邀在基础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升学e网通”高中教师线上公益培训做首场网络直播报告,全国近21万高中教师聆听了此次报告,反响十分热烈。支部骨干成员打造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未来教育展望》视频专题片,上线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在中国教育面临较大挑战的时刻,教技支部全体党员表现出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以支持教学科研“固根本”
教技系教工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发挥党支部在学科建设中的“固根本”作用。支部组织听课评课助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举办咨询会,发挥老党员传帮带作用,出台青年教师托举计划;组织“致敬先贤 传承师道”主题党日活动,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支部通过多项“硬核”工作,把一批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业务骨干和拔尖创新人才团结带动起来,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做实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助力教学科研,成效显著。教育技术学专业成功入选2019年度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获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成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马志强老师、王志军老师、蔡慧英老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马志强老师、王志军老师获得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学生竞赛方面,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竞赛奖项20余项,特别是在2018年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中,教育技术专业有4个作品进入决赛,3个获一等奖,一个获二等奖,江南大学成为入选一等奖比例最高的学校。陈明选教授主持的《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及资源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获2017年度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立项,这是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也是近年来人文学院在承担部级重大项目上的突破。王志军老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促进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行动研究》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支部党员惠恭健老师积极同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广电总局等展开横向科研与研究成果转化活动,开辟专业服务社会的工作。
目前,教技系教工党支部成员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将师德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和教学,努力在教学设计、创新创业等各项任务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起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发展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由“双带头人”刘大禹教授担任支部书记,两位青年党员张楠、巩建青分别担任宣传、组织(兼纪检)委员,由学院概论教研室和纲要教研室的22名教师党员组成,其中教授5人,博士17人。在学院党委关心指导下,支部坚持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教学科研,做好一流服务”的“三个一流”理念,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开展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养;认真做好“立德树人”,发挥引领示范效应;主动做好社会服务,树立良好的支部形象,2021年成为学校的“示范党支部”。
一、积极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内功,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
党支部始终坚持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一是加强政治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基本制度,大力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中央及上级的文件精神。二是加强组织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吸收优秀的教师加入党组织,2位新进教师刘耀、王鹤同志按期转正,党的组织力量得到了加强,正在培养考察2位非党员同志积极向组织靠拢。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支部多次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高效开展民主党员评议与组织生活会。四是纪律建设,支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高校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汇编》。五是加强思想建设,切实提高党员的素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六是加强创新建设,认真做好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今年以来支部书记刘大禹多次讲授党课。党支部全体党员通过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以一流党建促进一流的教学科研,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争当学院发展建设的排头兵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始终是党支部建设的目标。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党员教师带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等工作,为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科学研究上,发挥“传帮带”作用,引领支部共提升,支部科研团队获得2020年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刘大禹等多位老师主持参与市校共建的《无锡史》重大项目编撰工作,王现林老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楠老师在权威期刊《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徐玉生教授团队长期耕耘于“启拓”教学改革,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支部把青年教师导师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精心辅导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张楠获得校教学比赛三等奖,刘俊杰、陈爱萍两位党员晋升教授,郑宇、周赟两位党员晋升副教授,支部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积极开展支部结对共建特色工作,扩大支部影响,努力构建支部良好形象
党支部积极开展特色工作,大力做好支部结对共建。2021年与两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支部进行了结对共建,扩大支部影响,构建支部良好形象。譬如,2021年5月12日,通过线上方式,党支部与云南保山腾冲滇滩边境派出所党支部举行了结对共建仪式,双方提出“四个一起”工作要求(即:共学党史、联办活动、同上党课、帮扶成长),把联学联建、共学互学的成效转化成党支部自身建设的“红色动力”。
党支部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滇滩镇棋盘石小学48名教职工捐资购买了144套校服。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支部成员无法到现场参加“情暖边疆,爱心校服”捐赠仪式,由滇滩边境派出所支部代为捐赠,全部校服悉数捐赠给全校师生,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党支部与无锡市华庄街道机关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举行结对共建仪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凤梅书记接受了街道机关党总支费裕其书记颁授的“传旗华庄”讲师团聘书。双方商讨建立支部成长交流机制,不断拓展结对共建的新领域。
四、借助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教育,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党支部党员理论素养相对深厚,成功申报江南大学“史说新语”教师育人工作室,陈少卿等老师参与的《无锡日报》举办的“党报带你寻访红色地标”录制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传播到课堂内外。支部党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做到学史力行,积极参加无锡日报社主办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题报道,在无锡红色地标打卡地讲解别开生面的现场党课,制作成微视频播出,传播红色故事;支部党员还积极承接无锡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党史教育专题报告、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任务,全年累计做党史专题报告近百场,受众万余人,为庆祝建党百年,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