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教工党支部,致力于益生菌理论与技术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以研发适合中国人群的“中国菌”、培养怀抱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践行传递正能量的社会责任为目标,锻造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科研攻关如菌种筛选,锚定“大方向”,坐稳“冷板凳”
党支部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之路。针对我国益生菌产业核心菌种被国外垄断的现状,专注于“自主原始菌株”的挖掘与研究。党员们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做着费时耗力的菌种筛选工作,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建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种库,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地位。
瞄准“铅中毒”、“镉大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历时5年多时间,在世界上首次选育出了具有生物减除重金属功能的植物乳杆菌CCFM8661和CCFM8610,获得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认可。相关的菌株和专利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教书育人如菌株传代,给足“营养液”,扩大“数量级
党支部党员谨记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每年为行业培养和输送100余位毕业生,把“为国家和人民亟需领域攻坚克难”的科研理念不断传承。党支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开展“新生研讨课”“实验室开放日”等“第二课堂”活动,引入“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实验室”等特色项目,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
近年来,党员中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典型,包含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名等。
二、社会服务如菌群定植,构建“好生态”,形成“大效应”
党支部围绕党建中心工作,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定植到党员心中,对外推动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巨大能量,形成党建融入社会服务的溢出效应。党支部以“江大益生菌”公众号为宣传门户,积极开展益生菌及肠道健康知识的普及;支部党员还出任“中国食品安全辟谣大使”,参与“益生菌的科学共识”“食品安全进社区”等社会活动。
自2018年起,党支部每年开展“温情党支部,益生菌月饼至暖中秋”主题党日活动,为坚守工作岗位的校内外值班人员送上节日的祝福。疫情期间,党支部为海外学子和合作专家们寄送了防疫口罩,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的责任和担当、温暖和友谊。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党员三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的第一线,在“菌种筛选-菌株传代-菌群定植”的“循环往复”间,让一株株充满活力的“中国菌”护佑大众健康,打造健康大中国。
微生物学教学中心党支部共有党员11名,均是由承担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等课程的教师组成,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11人,具有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人。支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支部党建与育人育才相结合,以课程群为依托,不断探索基层党支部建设新途径。
一、坚持理论武装头脑强化堡垒作用
支部书记结合建党10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带头系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通过参加全国党务工作者专题培训、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支部共建活动等,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制定党员学习,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党支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支部活动。
二、坚持整合创新强化载体建设
支部始终重视党建载体建设,坚持将党支部与育人载体协同共建,通过以载体建设助推支部建设,以党建的示范效应带动微生物课程群全体老师。支部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三全育人途径,相继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江南大学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江南大学“言微新生”教师育人工作室等。支部通过载体整合创新,丰富立体化协同式育人组织。
三、坚持党建业务协同强化青年教师能力提升
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能力,支部将党建与教学工作有机融合,有效融入。通过集体教学研讨、名师言传身教和课程思政示范,为支部青年教师传授经验。支部党员所负责的《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获首批国家一流课程,支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生评价排名始终位于学院前茅。同时,支部成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南大学至善教学名师等。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立德树人成效
支部党员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开展工作。支部青年教师主动担任新生班主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深师生感情,融入学生中间。以学生素质提升为目标,相继开展了“言微新生”教师育人工作室系列讲坛、承办第八届“青年学者日”、组织开展了“微观世界大艺术”科艺作品展览等活动。相关党建活动受到中国青年网、无锡日报、江南大学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反响热烈。